在湖南通道、贵州黎平、广西三江三省交界地带,生活着一支奇特的民族,他们依山而居,傍坡为生,自称草苗,人数仅6万多人,是苗族的一个分支。
他们操持的语言不同苗语而近似于侗话,唱歌分情歌和明歌两种,奇怪的是情歌用苗语唱,明歌却用汉语。其妇女着装又与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相近,一些生活习俗和饮食方式也与南方的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。
近年,一些外地游客偶然进入草苗区采风,惊叹其为“谜一样的民族”。湖南吉首大学一研究学者总结其特征为“讲侗话,唱汉歌,着苗服”。
草苗人居住在山坡上,有如南方逐草而居的民族。
草苗人虽说居住在偏僻的山坡上,但他们特别大方,热情,好客,爽朗。
到底这一苗族分支是如何演化而成的?由于其居住地山高路远,交通不便,在漫长的岁月里几乎不为外人所知。直到近年,随着交通条件有所改善,才逐步为外界所知,并引起一些民俗爱好者的注意,惊为“濒危族群”。草苗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?为什么她定性为苗族又与传统苗族有很大的区别?她真如一些驴友说的与北方草原的蒙古族有渊源吗?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个谜,只有人类学家才能解答。
从草苗内部口耳相传及族谱等记载,草苗形成至少已有400多年历史。他们始终坚守族内婚的习俗,不与外族通婚,数百年来聚族而居,开垦山地,沿续人丁,在独立而又封闭的有限空间里顽强地生存和繁衍着,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生活、民族心理及人情风俗。
山坡上风凉如水,草苗姑娘她在想什么呢?她在等待什么?
草苗人世代自己耕种棉花,纺线织布,染色缝衣。母教女学,世代传承。
女儿快出嫁了,妈妈在为女儿比试嫁衣,女儿略显娇羞。
翻遍相关苗族史书,均无“草苗”的来历记载,连“草苗”一词也未见提起。草苗内部自己的族谱也只称苗族,没有具体写为“草苗”。
传统而古老的工具-舂
关于“草苗”的来历,存在如下三种说法:一是他们生活在杂草丛生的半山腰, 不像老苗生活在大森林环抱之中,故称“草苗”;二是认为在三江等地还有另一支更为古老的苗族的直接后裔——“黑苗”,人们称这支苗族为“老苗”,即更悠久之意,而草苗则是在几百年前由汉族演变而来,为了与“老苗”区别,人们便称这支后起的苗族为“草苗”;第三种说法认为与草苗的丧葬仪式有关。据三江县布代村一本记载草苗来历的书说,有龙姓两父子从外地迁来,到半山上父亲去世,儿子没有什么戴孝,便以草扎头束腰表示哀悼,故称这个迁来的民族为“草苗”。此书已在火灾中焚毁,无从证实其虚实。不过,至今草苗群众丧葬时,多以麻绳扎头束腰则属实。
我是吴超群,一个为理想、为情怀努力奋斗的年轻人(QQ:365530993 微信同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