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社交网络建立个人品牌
社交营销
作者: 吴文元
2015-08-28 21:56:02
[ 闻蜂导读 ] 建立个人品牌的组合拳:我的个人经验开“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”

2015年4月,我在互联网上开了一个“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”,做了3期之后,结果出乎意料,训练营内容被各大媒体关注报道,其中还包括孟非当年主持过的《南京零距离》。我发现自己做了十多年的广告,已经做到江苏前三甲广告公司的高管,在各大媒体都有很多朋友,但广告为我带来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还不如我做了3期训练营。

这引起了我的反思:

粉丝经济那时候是热点,但是到了今天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。

如今人们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体的频率大大高于传统媒体,通过社交网络可以快速建立和成就一个品牌。

“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”是一个有痛点、有需求、有产品、有话题的产品,能够推动我个人品牌的建立。

这个训练营做了3期以后就停办了,因为我发现自己不可能去了解所有行业里粉丝经济的玩法,也没法切实地去解决所有学员面临的问题。于是我决定把目光和精力聚焦到一个行业去。

我下面要讲的都是个人经历,大家可以从中发现“如何用社交网络建立个人品牌”的一些蛛丝马迹。

玩微信公众号:输出个人观点和价值观

最早期我就是公众号图文来建立个人品牌的。我做公众号内容不是玩儿的,目的一个是输出个人观点和价值观,二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。我在社交网络上用的ID都是行者奕宏,完整、和谐、统一,建立品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“重复”,我见过很多人的ID东换西换,其实这么做对建立个人品牌是毫无帮助的。

做培训:构建个人影响力

然后我做了培训,其实培训对品牌是很有帮助的,这不在于能赚多少钱,重要的是:第一它构建了我的个人影响力,人们会认为我是一个老师;第二个著书立说,建立自己的体系,这对建立个人品牌非常有帮助,因为这样一来我就有了“派别”;第三个,培训会涉及多种媒体,包含了更大的信息量,方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做多维度的表达。

聚焦餐饮,做到行业顶尖

做了“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”之后,以我当时的背景来说还不够奠定我在行业的地位,我要做的是用社交网络在某一个行业做到顶尖,这才是不辜负这个时代。但我不可能去深入了解所有行业,有些行业又不太适合我来做,所以我决定深度聚焦到一个行业去,就是餐饮业。我选择餐饮行业有几个原因:

外在原因。餐饮行业是典型的带有社交基因和社群基因的行业,我提出来餐饮的本质是社交,我们如今吃饭已经不光为了填饱肚子,而是为了线下的社交。

内在原因。餐饮业缺乏懂得品牌建设、社区建设、粉丝经济的管理人员。我以一个没干过一天餐饮的跨界身份介入进来,是因为我知道,餐饮行业将会发生一场变革。

成立“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”

2015年3月1号,我正式成立了“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”,这个做法和“8小时大同粉丝经济训练营”有相似之处,我为它取了一个非常酷的名字——“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”。

这个俱乐部有两个第一:

1、全国第一个在线的以互联网餐饮为主题的俱乐部;

2、第一个由完全没干过餐饮的人领导和培训餐饮行业者的俱乐部。

所以,我又创造了一个新品类,一个新品牌,到今天,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”可以算是中国互联网餐饮第一俱乐部。这个时候我知道,我的品牌已经完全的建立起来了。

其实我用的是一套组合拳,我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:我对品牌的理解,我对定位的理解,我对品类的理解,社交网络,多媒体多渠道营销,和其它的一些细节,比如线上线下的品牌经营。这一切都帮助我建立了自己的品牌。

道:用社交网络建立个人品牌;我的3个方法聚焦·专注·细分

有一种说法:“如果你创造一个新品类,一推出你便是第一”。比如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,别人都叫“培训”,我叫它“训练营”,这就是个新的品类,而“8小时打通粉丝经济训练营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名。“失控互联网餐饮俱乐部”,也是新的品类新的品牌。

为什么要聚焦?你想赚所有人的钱是不可能的!品类和品牌越贪大就越无法被识别,我所做的所有品类和品牌都容易被识别,并且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品牌性格。

最大优势·最佳资源

最大优势,就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清晰地认识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。我们今天都在讲“跨界”,我是一个典型的跨界案例,从来没做过餐饮的广告人进入到这个行业。我在谈餐饮的时候从来不会谈菜品、经营管理、选址……因为这都是基本功,是餐饮从业必备的技能。但我会谈如何建立品牌,如何建立餐饮行业的粉丝和社群,如何用粉丝经济、社群经济的方法来建立一个品牌,如何正确地理解餐饮O2O,如何架构餐饮O2O。我做了那么多年的广告,这就是我的核心优势。

多媒体·多渠道

善于运用多种媒体形式,不仅仅是要写文章。有些大号比我的粉丝多,但却不一定有我的影响力,因为我不单单写文章,还做培训、录音、录像,声音和图像都是有个人魅力的,文字就不太明显。我在写文章的时候都带有个人魅力,是用对话、用口语的形式写文章,而不是列举一二三四,我觉得那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文章形式。

线上内容传播特别快,一篇文章就可能影响几千几万人,这些人又在不断转发。

很多人会因此忽略了线下,而我恰恰非常重视线下,线下见过面的人会就会熟悉,这样他们在线上就更愿意和我互动,其实就是在为我做品牌背书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在线下已经见过面了。

更多关注微信公众号:jiuwenwang

相关文章

  • 刘旷的头像

    刘旷

    购团邦资讯网创始人

  • 冯耀宗的头像

    冯耀宗

    IT评论者、互联网观察员、SEO专家

  • 卢松松的头像

    卢松松

    百强自媒体、IT博客50强、创业者

  • 康斯坦丁的头像

    康斯坦丁

    知名IT评论人,科幻星系创建人,多家知名媒体及企业特邀顾问专家

  • 王雪华的头像

    王雪华

    RUN媒体创始人

  • 月光博客的头像

    月光博客

    知名IT独立博客作者龙威廉


  • 验证码: 看不清?点击更换 看不清? 点击更换
  • 意见反馈
    意见反馈
    返回顶部